Search

#過度努力 #文摘
「老實說,我很羨慕哥哥,但是我也很氣他。因為他這麼做自己,所以我沒有選...

  • Share this:

#過度努力 #文摘
「老實說,我很羨慕哥哥,但是我也很氣他。因為他這麼做自己,所以我沒有選擇,我只能待在家裡安撫父母。我知道這是我的選擇,但我就是不甘心。」
⠀⠀⠀⠀
⠀⠀⠀⠀
第一次,品萱的憤怒這麼明顯。這對品萱是很重要的,因為這股憤怒,有機會能夠讓她更瞭解自己內心的感受與想法。
⠀⠀⠀⠀

「不甘心?什麼讓你不甘心?」
⠀⠀⠀⠀

「我不甘心他這麼不在乎,不甘心他不幫忙,不甘心我只能用這種方法留下媽媽。不甘心我這麼的擔心害怕,而爸爸跟哥哥都無所謂。」品萱說得越來越快,也越來越大聲。
⠀⠀⠀⠀
「.......還有,我不甘心我這麼努力,媽媽都沒有看見,她最擔心跟在意的,還是哥哥。」品萱咬著唇。「所以,我覺得做自己,很自私,也很狡猾。他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,還是可以被在意,而且……他就這樣離開家裡,什麼都不管,拋下了我。」
⠀⠀⠀⠀
⠀⠀⠀⠀
我很乖,是因為媽媽;但媽媽最擔心與在意的,卻是那個讓她最煩惱的小孩。
⠀⠀⠀⠀
⠀⠀⠀⠀
原本應該跟自己站在同一陣線,一起留下媽媽的哥哥,卻為了做自己,丟下了家,也丟下了品萱,讓她獨自面對這一切。
⠀⠀⠀⠀
⠀⠀⠀⠀
那些「沒辦法」的無力感、感覺「自己這麼努力,卻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關注」的失落感,以及「被哥哥拋下」的被背叛感,讓品萱感到受傷,以致憤怒。
⠀⠀⠀⠀
⠀⠀⠀⠀
「我也想要做自己啊!那大家都這樣的話,這個家怎麼辦?」品萱突然大聲地說出來。
⠀⠀⠀⠀
⠀⠀⠀⠀
真正的害怕,或許就是:品萱認為「做自己」就是「自私」,而「自私」會破壞目前家裡的表面和平、會傷害關係,會讓家裡出現衝突而可能撕裂……
⠀⠀⠀⠀
⠀⠀⠀⠀
所以,「不能自私」。
⠀⠀⠀⠀
⠀⠀⠀⠀
媽媽「沒有自私」,她留了下來,所以家裡維持原狀;哥哥自私,所以父母總為了哥哥吵架;爸爸有點自私,一直挑剔媽媽,所以也讓家裡的關係搖搖欲墜。如果連一直是乖孩子的我,都自私地做自己,那,這個家會變成什麼樣子?
⠀⠀⠀⠀
⠀⠀⠀⠀
不敢當「不聽話的孩子」
⠀⠀⠀⠀
那些恐懼與罪惡感,讓品萱不想,也不敢當「不聽話的孩子」。而這可能是之前她沒有發現的部分。
⠀⠀⠀⠀
⠀⠀⠀⠀
「我很意外,原來我自己這麼想的。」說完這些話的品萱,若有所思地望向我。「你覺得,我可以回去跟家人講我的想法嗎?」
⠀⠀⠀⠀
⠀⠀⠀⠀
第一次,我聽到品萱主動想跟家人表達自己。對她來說,這是一個很不容易,也很勇敢的決定。
⠀⠀⠀⠀
「當然。你想先找誰談呢?」
⠀⠀⠀⠀
⠀⠀⠀⠀
品萱想了想。「我原本以為是媽媽,但我想先去找哥哥談。我想知道,當他做出離開家裡、追尋自己目標的決定,他有想過家裡嗎?有想過我嗎?」
⠀⠀⠀⠀
⠀⠀⠀⠀
「我在猜,你一定很喜歡哥哥吧?當他決定要搬離開家裡,要念自己想念的科系的時候,你是否很難過?」我感受到她對哥哥的感情,輕輕地問。
⠀⠀⠀⠀
⠀⠀⠀⠀
聽到這裡,品萱的眼眶紅了。
⠀⠀⠀⠀
⠀⠀⠀⠀
不必符合誰的期待,你可以只是「自己」
⠀⠀⠀⠀
⠀⠀⠀⠀
在當孩子的時候,我們很容易會掉入「全有全無」的心態:我們發現這個人符合我們內心深層的需求與期待,於是「理想化」對方,覺得對方會保護我、無條件地愛我、接納我,不會離開我。
⠀⠀⠀⠀
⠀⠀⠀⠀
但當對方有自己的需求、有自己的選擇,變成不符合我們期待的樣子,我們的理想破滅;對他的憤怒,可能排山倒海:覺得他背叛了我們,覺得他很自私、很可惡。
⠀⠀⠀⠀
⠀⠀⠀⠀
但長大的過程,就是分辨:原來,對這些人形象的賦予,都是我們的投射。對方就是人,他有符合我們期待的部分,當然也有不符合的部分。
⠀⠀⠀⠀
⠀⠀⠀⠀
他活在這個世界上,不是為了符合我們的期待,而是為了他自己。
⠀⠀⠀⠀
⠀⠀⠀⠀
當我們不只滿足於如孩子般單方面被照顧、被理解與被接納的位置,還願意同樣地去理解、接納與照顧對方,願意「如他所是」地瞭解對方;當我們願意把自己該負的責任拿回來,不再僅是期待別人的拯救與保護,而是開始學著照顧、保護自己,並且勇敢地為自己的人生、主動做選擇與決定時──
⠀⠀⠀⠀
⠀⠀⠀⠀
我們的心,終於不再只是停在「受傷孩子」的階段,而是勇敢地往「成人」的路上邁進。
⠀⠀⠀⠀
⠀⠀⠀⠀
我們,也將找回自己真正的樣貌。
⠀⠀⠀⠀
🌺本文摘自《過度努力:每個「過度」,都是傷的證明》一書:https://reurl.cc/L06nla
⠀⠀⠀⠀
⠀⠀⠀⠀
全文:https://reurl.cc/YWzLqD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